用考网:午夜看片你懂的-马上评丨不能任由“假律师”收割中老年打工者
近期网上出现了专门瞄准中老年打工者的“假律师”。据《工人日报》报道,这些“假律师”声称可以帮助中老年打工者维权,为了骗取信任,他们还会伪造公章、冒名正规律师事务所,在收取600元到2000多元不等的“代理费”后,便将对方拉黑,跑路消失。
从报道看,这些“假律师”目标很精准,就是瞄准文化程度不高的中老年打工者。“假律师”利用打工者对法律的陌生,在沟通中连哄带骗,很快就让他们陷入套路。这些“假律师”还很会钻法律的空子:行骗金额往往停留在“2800多元”,到达这一“额度”就会消失不见。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3000元以上,可以认定为刑法中规定的数额较大,所以网络诈骗立案金额的标准通常就是3000元以上。因此这些案件在现实中很难立案,加之这些“假律师”多是网络、异地作案,给追责带来很大难度。
但是显然,这种精准收割中老年打工者的骗局不能再持续了。中老年打工者之所以求助律师,很多就是为了维权,现在又遇到“假律师”,其困境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从目前的趋势看,这类“假律师”俨然有发展成为一种新型诈骗套路的可能。
因此,对于这些“假律师”,不能任由他们利用网络隐藏身份,或是钻“3000元立案门槛”的空子。各地不妨将其纳入打击电信诈骗的视野,通过专项行动予以重点打击。
事实上,针对一些法律咨询服务机构存在虚假宣传、违规经营等问题,今年5月,司法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同组建了联合调研组,实地走访开展专题调研。同时,湖南省、郑州市、佳木斯市等地也都开展了专项整治,其中就包括冒牌律师问题。
这些举措都是必要的。对于这些“假律师”,一方面要打通受害者举报、投诉的渠道,加强与被冒名律所的信息沟通,提升发现线索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重拳出击,即使单个受害者的损失不足以立案,司法部门也可以归拢这些受害者的共同指向,严厉查处背后的“假律师”及其非法机构。
要知道,“假律师”的危害不能仅仅用骗取的钱财额度来衡量。中老年打工者本就谋生不易,这些“假律师”还骗取他们的钱财,可谓情节十分恶劣。与此同时,如果“假律师”泛滥,也是在消解法律的权威,干扰正规律所的日常业务,污染律师行业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假律师”之所以能够存在,确实瞄准了不少打工者需要法律资源的客观现实。从这个角度看,相关部门也不妨考虑给这类特殊群体提供及时的司法援助,降低他们走法律程序维权的门槛,避免给“假律师”乘虚而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