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健康网:91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98-梁小民|2024年6、7月读书报告
6月3日至27日我在巴尔干十国旅游,其间读书不多,不值得写一份报告,故而6月和7月合并为一份读书报告。从8月起,就不再写读书报告,因为在译《经济学原理》第十版,12月需交稿。
《黑羊与灰鹰:巴尔干六百年,一次苦难与希望的探索之旅》
我的习惯是,到一个地方旅游,一定读与之相关的书。这次去巴尔干地区,读了英国记者丽贝卡·韦斯特的《黑羊与灰鹰:巴尔干六百年,一次苦难与希望的探索之旅》(中信出版社,2019年)。这是英国记者丽贝卡·韦斯特在二战前写的巴尔干游记,介绍巴尔干地区的近代历史(主要是二战前),尽管时过境迁,但对了解这一地区二战前的状况还是有帮助的。今天的巴尔干,某种程度上还是当年的延续。这本游记在当年也是一本名著,尽管三大卷篇幅颇长,但对巴尔干人情风物的描写生动、丰富,读来相当有趣。
《巴尔干两千年:穿越历史的幽灵》
另一本是美国记者罗伯特·卡普兰的《巴尔干两千年:穿越历史的幽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书的英文原名是“Balkan Ghosts: A Journey Through History”,直译为“巴尔干的幽灵:穿越历史的旅行”。不过,此书并不如题目所示,写巴尔干两千年的历史,而是一本对巴尔干今日全景有丰富呈现的游记,从中能够体会这一地区的精神。对我的旅游而言,这本书更有意义。还有一本柏琳的《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是4月份读过并加以介绍的,其中只包括前南斯拉夫六国,并不包括巴尔干地区其他四国(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这次出行之前,又读了一次。
旅游期间以读小说为主,有些是重读,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有些则是初读,如马伯庸的《两京十五日》(上、下)。这些书大家都熟悉,这里就不介绍了。
以下是这两个月——主要是7月——读的其他书籍。
《为什么是邓小平》
陈晋的《为什么是邓小平》(三联书店,2024年)。关于邓小平的生平与贡献,权威著作当属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但这本《为什么是邓小平》有其独特角度,关注邓一生中的种种细节,进而刻画他的坚毅个性。细节反映个性,个性决定胜败。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具体地感受到邓何以成为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人。
《国宝流浪记》
项木咄的《国宝流浪记》(华龄出版社,2024年)。此书写流失国外的中国国宝,涉及昭陵六骏、圆明园兽首、楚帛书、敦煌国宝、帝后礼佛图、戴家湾文物、黑水城西夏文物、天山石窟、堪萨斯的中国庙宇,以及克敦尔文石窟文物等,真实而具体地介绍了这些文物流失的过程以及这些文物本身的价值。本月还读了同一主题的《国宝沉浮》,感觉内容太过单薄,所述多为人所共知的事实,而5月读的《望长安》,又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本《国宝流浪记》则兼有学术性和故事性、严肃性与趣味性,值得一读。
《满世界找敦煌》
荣新江的《满世界寻找敦煌》(中华书局,2024年)。敦煌国宝流失世界各地,成为我国的学术“伤心史”,而荣新江教授则走遍世界各地,寻访这些流失的国宝,虽然无法让国宝回家,能一睹真容也是好的。本书介绍了寻找敦煌国宝的经历,可以作为游记来看,也让我们对国宝的内容及其价值有更多了解。读这本书,既是对文物知识的一次深入学习,也是对心灵的一次深刻洗礼。
《洞穴公案:中华法家的思想实验》(广西师大出版社,2024年)
秦涛的《洞穴公案:中华法家的思想实验》(广西师大出版社,2024年)。此书形式上类似于彼得·萨伯的《洞穴奇案》,用一个虚构的案例来阐明所要论述的法理,当然,具体到内容上,两书着眼的法理完全不同,毕竟东西方的社会历史背景、政治制度与法律观念都是不同的,对同类案件的理解与判决也不同。本书通过展现中国历史上不同流派代表的陈词,反映了各种对犯罪与法的不同观点。本书并不厚,也就十来万字,仔细读来颇为有趣,可以作为中国法律史的入门。
《可能的世界》
杨潇《可能的世界》(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一本在世界各地的游记,包括爱尔兰、德国、爱沙尼亚、塞尔维亚、埃及、印度、日本、缅甸、泰国、美国、墨西哥十一个国家,但此书并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一二重点,或历史,或地理,或事件,或人物,这样就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不会与其他游记重复。游记就应这样写,读后才会让人有收获。
《“娜拉”在中国: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1900-1930年代》
许慧琦的《“娜拉”在中国: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1900-1930年代》(上海三联书店,2024年)。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女主角娜拉的形象自从进入中国后,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成为妇女解放乃至个人解放的象征,而在不同时代,为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对娜拉形象有着不同解释。了解中国的启蒙过程,娜拉是不可回避的。无论是争取婚姻自由的形象,还是追求经济独立的形象,都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娜拉形象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女性解放的曲折历史。本书既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又有可读性。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孙立天的《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商务印书馆,2024年)。康熙曾先后派出两组由西洋传教士担任的钦差出访欧洲,但一直未见回来,故而以内务府的名义发了“红票”(即呈朱红色的《康熙帝寄西洋众人谕》),发给来到广州的西洋商船,请洋商带回欧洲,打听钦差的音信。这就是本书书名的来源。清初欧洲教士进入中国,受到康熙重视,甚至被请入宫中担任康熙的顾问。康熙向他们虚心请教,学习西方的文化与科技知识。这些传教士还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参加了与俄国的《尼布楚条约》的谈判与签订。康熙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正是全球一体化的体现。这种传统如果延续下来,也许历史就会改写。可惜雍正以后,这种传统就中止了。此书通过“红票”介绍康熙与西方传教士的交往,体现了他开放的思想。这段历史过去受到的关注不多,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加以再现,读来令人深思。
《世界的日常》
何立伟的《世界的日常》(百花文艺出版社,2024年)。一本独特的书,内容是照片配诗,所反映的是世界各地普通人平凡生活的瞬间。照片有特色,所配的诗也有特色。这本书无关宏大内容,但平凡人的平凡小事,足以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真实的一面。
《台海风暴:郑成功与大明王朝》
陈舜臣的《台海风暴:郑成功与大明王朝》(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一本小说,写明末清初郑芝龙、郑成功的海盗集团与南明王朝及清初征服者之间关系的故事。郑成功是大英雄,但作者要写的并不是他光辉的一面,而是他的缺点与错误,这就使得本书不同于以歌颂郑成功为主旋律的书,真实且有可读性,也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郑成功。尽管是小说,但并没有违背史实,而是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真实的郑成功,这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
刘焱的《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正所谓“是药三分毒”,毒可以害人,也可以治病。古代中国的医疗,正是着重于通过加工、剂量控制以及与其他药物的配合,变毒为药,以毒攻毒,用于治病或养生保健。对毒药的改造与利用,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历程。而这一历程中,又包含了中医的理论及其背后的种种文化与政治因素。一本并不厚的书,实际描述了中医药发展的一个侧面。全书资料丰富,考证扎实,每个观点都有史料支撑,但并不会让读者感到玄奥,每个人都读得懂。
《远西旅人:晚清外交与信息秩序》
皇甫峥峥的《远西旅人:晚清外交与信息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晚清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不得不打开大门,开始认识世界。第一批走出国门认识世界的中国人,有旅行者斌椿、蒲安臣带领的使者志刚、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担任第一任驻英公使的学者郭嵩焘、外交官曾纪泽、具有战略眼光的薛福成,他们都饱受儒家思想教育,却能通过新的眼光与观念认识这个世界。他们并不是书呆子式的盲目排外者。他们的日记、报告、著作让中国知识界真正开始认识世界。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客观地回顾这一段认知世界的历程。
《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
侯丽的《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三联书店,2024年)。计划经济的优点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庆的成功正是这一点的体现。大庆留下了中国工业化的许多宝贵经验,而本书的优点并不在于写大庆,而在于通过规划师晓华在大庆的经历,把大庆发生的各个事件串了起来,为我们认识大庆提供了一个新角度。要想了解大庆成功的全部,仅只这一本书当然不够,但要让更多人对大庆有一个初步印象,此书堪为首选。
《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
扶霞·邓洛普的《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相较于之前的《鱼翅与花椒》,美食家扶霞对中餐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一本《君幸食》关注中餐的历史,不过并不依朝代顺序,而是以一种别致的方式,从起源、食材、技艺一直到餐桌,用各种故事加以介绍,这些内容读来就有趣了。扶霞的书总是那么吸引人,这一本也不例外。
《解谜以色列:揭秘历史谎言背后的真相》
伊兰·帕佩的《解谜以色列:揭秘历史谎言背后的真相》(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4年)。一个以色列学者有勇气揭穿以色列当局炮制的各种旨在证明其合法性的谎言,是值得肯定的,许多对谎言的驳斥也是正确的。不过,掩卷沉思,我不禁在想,作者是不是有点走得太远了?巴以冲突,过错不全在以色列,哈马斯当然也是有责任的。批判如果过了头,就降低了本书的学术性和可信度。
《制造贫困:一个美国问题》
马修·德斯蒙德的《制造贫困:一个美国问题》(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美国的贫困不在于物质缺乏,而在于制度缺陷。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作者从劳动者的被剥削、福利制度的不足等多方面分析了美国的贫困发生的原因。他有独特的视角,比如对剥削的探讨,就并没有运用我们所熟悉的剩余价值理论,而包括了其他更多方面。这类著作很多,角度各有不同,本书的角度也值得注意。
《两河文明三千年》
乔治·鲁《两河文明三千年》(大象出版社,2022年)。我对两河文明一直有兴趣,伊拉克是当年两河文明的中心,本书讲述的正是两河文明衰亡之前伊拉克的历史。无论是亚述还是巴比伦,都是两河文明发达、辉煌的时代。本书尽管学术性相当强,仍然还是畅销的,我买到的已是2023年第四次印刷了。
《地理即命运,英国与世界10000年的历史》
伊恩·莫里斯《地理即命运,英国与世界10000年的历史》(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莫里斯是大师级历史学家,他的《西方将主宰多久》等著作早已畅销国内,这本《地理即命运》关注英国的发展及英国与欧洲之间的关系。从早期的孤立,到工业革命后的主宰欧洲与世界,再到今天的衰落,英国这长达万年的兴衰,都与它的地理位置相关。作者用地理决定论来解释历史,也是一种视角。不必追求面面俱到,从地理位置出发的分析与思考,对我们理解英国历史也会有帮助。
《香料之路:一部关于欲望、探险和帝国的历史》
约翰·凯伊《香料之路:一部关于欲望、探险和帝国的历史》(九州出版社,2024年)。自古罗马以来,对香料的需求就刺激了人类的海外探险及贸易活动。这部《香料之路》着眼于围绕香料而展开的探险、航海贸易、殖民化及征服。以香料为线索来讲述全球一体化的过程是一种相当好的方式。全书写得轻松而有趣,部头又不大,好看得很。
《巴西:一部传记》
莉利亚·莫里茨·施瓦茨、埃洛伊萨·穆尔热尔·斯塔林的《巴西:一部传记》(社科文献出版社,2023年)。一部以政治为中心的巴西史,长达六十五万字。其实,巴西的历史也是一部被殖民的历史,无论是蔗糖还是咖啡贸易,都带给巴西人民巨大的灾难。全书写得很详细,线索也清楚。不过,我读完后,感到作者写得不够全面,如巴西的民粹主义,是否应该涉及?这对当代巴西影响甚大。巴西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如桑巴舞、狂欢节等也没有涉及。缺了这类体现巴西这个国度特点的细节,篇幅再长,也嫌不全面。
《下天山:亚洲腹地之旅》
《从塞北到西域:重走沙漠古道》
欧文·拉特摩尔的《下天山:亚洲腹地之旅》及《从塞北到西域:重走沙漠古道》(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这两本都是美国著名中国史专家拉铁摩尔二十世纪初在中国考察的游记。前一本写新疆之行,后一本写内蒙古之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这些地方的真实情况。作为游记,此书比一般历史著作更为鲜活,不同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吸引我的则是当时的晋商在这些地区的活动,尽管内容不多,但对我们增加对晋商的认识颇有帮助。
《怪诞行为学7》
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7》(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怪诞行为学”这一系列的前几部都是分析人们的经济行为,我还为其中的几本写过推荐序。而这一本则完全不同了,着眼于以心理学来分析人们之所以会误信,究竟出于哪些原因。此书仍然通过事例来阐明问题,相当有趣,读了也可以认清自己为何会相信各种阴谋论的传言。
《欺骗世界的医生:“反疫苗运动之父”与一场跨越世纪的医学骗局》
布莱恩·迪尔的《欺骗世界的医生:“反疫苗运动之父”与一场跨越世纪的医学骗局》(广东人民出版社,2024年)。一位医生用造假的方式反对麻腮风三联疫苗,骗倒了许多人,本书以记者的手法揭露其诈骗的过程以及灾难性后果,具体而生动。医学骗局不止于此,读后可防上当受骗。
《消失的劳动者:百万人之中年的困境与出路》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消失的劳动者:百万无业中年的困境与出路》(东方出版中心,2024年)。由于社会与个人原因,日本上百万中年人失去工作成为“家里蹲”,处于贫困状态。本书介绍了这一现象,分析原因并寻找出路。这种现象全世界都有,值得重视。本书是社会调查,有资料呈现,也有个例分析,说不上深刻,但可引起注意。
《法老的宝藏:莎草纸与西方文明的兴起》
约翰·高德特的《法老的宝藏:莎草纸与西方文明的兴起》(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在纸出现之前,埃及的药草纸对人类文明有重要贡献,本书介绍了药草纸的历史。
这两个月读了二十八种、三十二本书。推荐《国宝流浪记》《满世界找敦煌》《康熙的红票》《君幸食》和《香料之路》。强烈推荐《康熙的红票》。